人類將如何戰勝各式致命疾病?
過去幾十年來,從能抵抗細菌感染的抗生素,到不須動刀就能檢查患者體內的影像技術,醫學已為不少棘手病症提供了出色的解決之道。雖然我們難以預測接下來的醫學發展,但科學近來已為醫療的未來開啟了不少振奮人心的可能性。
醫學已不再侷限於生物學和藥物學;電腦學、工程學、奈米科技、量子物理學和其他眾多學科都已囊括其中,為存在已久的問題提供嶄新的解決方案。
在未來的醫院中,外科醫師可藉由擴增實境來觀察患者體內的狀況;隱形眼鏡能測量血糖值以監控糖尿病;義肢更能直接連上神經系統,讓患者單靠意念便可行動和感覺。此外,3D 列印機還能依照需求,打造出客製化的醫療工具,甚至是功能健全的替代器官。
我們正在研究如何重整免疫系統,好抵禦致命疾病;也已開始研發新技術,以求未來能隨時微調並改變人類的基因。科學界已能取用來自全球病患且迅速擴增的龐大數據;隨著我們對疾病的生物化學越來越瞭解,精準治療疾病的新療法或許不久後就能問世。
終有一天,穿戴式科技和居家檢驗套組將能監測疾病的早期徵兆;醫療院所則能針對患者獨特的基因和生化特徵提供客製化的療程,並將副作用降到最低、痊癒的機會升至最大。
血液、唾液、精液和母乳都可挾帶病菌
液體是病原體移動的絕佳途徑;處理體液時,醫院和實驗室必會採取預防措施,因為受感染的體液有可能散布疾病,如腮腺炎、肝炎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(HIV)。
某些傳染病能透過直接接觸而迅速傳播
水痘、唇皰疹、頭蝨和疣都可因接觸患者而染上;這些病毒、細菌和寄生蟲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,其中有些甚至能在無生命體的表面短暫存活。
遭汙染的飲食會將病原體帶進消化道
胃酸對細菌或病毒具有一定的抵禦能力,但並非無堅不摧,病原體仍可經由嘴巴入侵、在消化道中安身立命,或穿透管壁、進入體內其他部位。
病原體可經由飛沫在空氣中近距離傳播
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能噴射約1 公尺遠,並沾附在門把、物體表面或皮膚之上;呼吸道感染疾病(如感冒、流感和德國麻疹)極易透過此途徑傳播。
免疫系統是對抗疾病的天然防禦機制,這支細胞大軍同心協力、巡守全身,將不該在體內出現的物質全部殲滅。免疫系統分為兩部分,反應迅速的先天系統會在發現問題時立刻開戰;特化的適應系統雖反應緩慢,但攻擊力較強且目標明確。
當免疫系統首次遇到新感染源時,可能需時一週才能產生特化的免疫細胞,期間病原體可能會大量繁殖;疫苗則會先行訓練免疫系統,使之跳過上述步驟。
世上首支疫苗是由愛德華.詹納於1796 年研發,當時他注意到擠奶女工不會罹患天花,但卻會染上一種類似的疾病──牛痘──因此免疫系統已被事先訓練。詹納試著讓一些孩童感染牛痘,並發現他們確實也對天花產生了免疫力。 自那時起,多種傳染病的疫苗相繼問世,而訓練免疫系統抵抗其他疾病的疫苗也陸續研發中。
癌症是種古老的疾病,在埃及木乃伊(甚至是恐龍化石)上都曾發現腫瘤。當掌管生長和修復的基因出錯時,就會引起癌症;癌細胞會不斷複製,新生的腫瘤細胞進而剝離,在體內各處游移,並不斷增生。
若及早發現癌症,便可將之治癒,只要移除腫瘤,癌症也會隨之消失。然而,癌症一旦轉移,就較難治療,且擴散得越嚴重,存活率也就越低。 因此,最好能在癌症發生之前就加以預防。疫苗也許能用來訓練免疫系統辨識癌細胞;血液或呼氣試驗或許能檢測出最初期的癌症跡象。然而,年歲越長,罹癌率就越高;因此,隨著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,癌症發生率也節節攀升。
針對確定罹癌的病患,目前已有數種療法正在研發。未來人們或許能重新訓練並強化免疫系統,也可能接受專門用於感染並消滅腫瘤的基因工程病毒療法,甚至可能調整腫瘤細胞內的基因開關,以終止腫瘤的成長。